社區團購和生鮮電商,從動機和經營范圍而言,有著本質的區別。相信很大一部分人會給二者劃上等號,但實際上生鮮電商與社區團購有著不小的差別。
對于社區團購而言,生鮮類或許僅僅只是一個敲門磚。而生鮮電商確實是只針對生鮮這一個品類。其次,二者在動機上也有著基因上的不同,生鮮電商是消費的升級,社區團購是便民服務。接下來,我們就來細細說下二者的區別。
生鮮電商的誕生,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,因頻繁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導致的有機食材需求市場。這個市場起初并不大,屬于一個對生活品質要求較高的小眾群體。他們有出比傳統食材更高點的費用,得到更好品質的心理需求,因此所銷售的產品單價普遍較高,但品質很好。
但由于冷鏈不完善、訂單頻率低,即使客單價高,也無法換來高額利潤,市場拓展也較慢。直到2012年下半年,一些“大而美”的Whole Foods Market在美國走紅,引發了現象級的關注。創始人被冠以“綠色食品行業比爾·蓋茨”的稱號后,中國的企業家開始重視這個市場,在認為人們的“生鮮消費理念”即將升級的情況下,紛紛進入。
在后續的一段時間里,誕生了好多知名的生鮮電商品牌。但之前的生鮮電商模式,卻比較混亂。既有離家幾公里之外帶有電商基因的生鮮超市,又有放到小區門口、地鐵口的柜生鮮,甚至還有配送到家的外賣方式。銷貨范圍的不明確,讓市場運營變得很吃力。時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,到店優惠券也在發,在線購物折扣也在搞,有時候到店更優惠,有時候叫配送更劃算。這種兩頭抓的情況往往是,到店、網購用戶發展得都不好。
而另一方面,將傳統的電商平臺思維套用在生鮮電商里的錯誤做法也很常見。這種做法的奇怪之處在于,當生鮮電商尚未形成流量時,就匆忙上架一大堆價高的長尾商品。新鮮感有了,但復購率不高。消費者購買也是趁著有優惠券的時候,買來嘗個鮮。
社區團購的走紅,正是避免了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。它完美地解決了距離的難題。
一個是和用戶的距離,另一個是與批發商的距離。正因為涉及到同城配送的事,所以除興盛優選、每多多買菜和美團優化之外,我們可以看到同城生活(現已關閉)和橙心優選(現已關閉)也入了局。
社區團購的網點,主要分布在離家數百米遠的地方。這個距離,幾乎和取快遞距離差不多,是末端派送的最后一站。取快遞順便取菜的操作,減少了用戶的獲取時間成本。不僅如此,事實上,這個距離小于超市的銷貨范圍,又和樓下、小區旁邊的小賣部距離差不多。由于比“人們下班回家買個菜的距離更短”,所以不僅不會形成額外負擔,反而變得更方便了!
不僅如此,對于加盟網點來說(社區團購不少以加盟制設立網點),這個距離也是他們最擅長服務的范圍——社區團購貨品針對的客群與加盟網點高度重復。其實,這種社區團購是在選址上進行了取巧。因為它們大多數都是開放式申請需求,所以他們需要主動尋找選址,僅需設置好覆蓋距離,符合要求的就可以成功加盟。后期市場逐漸成熟后,再適度增加一下網點密度,就能自然淘汰一些不符合位置、不是最優選址的加盟網點。和流量玩法一樣,電商們誰不擅長呢?
另一方面,采用了混合制和就近優化配置的采購方案。并未將所有類別的商品都采用基地直采,也與當地批發市場、當地農民簽訂了合同,以避免供應鏈與消費者距離太遠,減少了冷鏈成本的支出。這是采購的物理距離變近,在采購品類上也在靠近當地消費者。采購品類時,避免了平臺統一采購的問題,更細分、更合理的區域采購使品類更符合當地消費者的口味,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復購率。
相信隨著社區團購網點覆蓋率的提高、市場的下沉,以及國家多方面的監管,社區團購一定會迸發出更多的可能性。
